第一千二百三十七章(1 / 3)

盛唐不遗憾 朕御山河 6238 字 2020-02-27

任何人都是趋利避害的,读书人也不会例外,在条件优越的县城内教学,不论生活的哪个方面都不会太差,待遇自然也低不了,最重要的是读书人身体普遍不够强壮,在条件艰苦的山村内教学,若是没有足够的身体素质,是很难坚持下来的。

另外,由于好多偏远山村的人口太少了,适龄的孩子只有十几个,就为了这十几个学子专门设立一所学堂,显然是非常浪费的,若是只派一名先生,则需要同时教育不同年龄段的孩童,这个压力不是任何一个先生能够承受的,一天讲同一个内容与讲不同的内容,压力自然是不同的,而由于参与基础教育的孩童都太小了,根本就不能离家太远,所以,在这些偏远的山区推行基础教育是最为困难的事情,是必须要想办法解决的一个大难题。

李安能想出来的办法,无非就只有那么几种,第一就是增加这些地区教学人员的报酬,利用更高的收入来激励部分读书人投身到偏远山村的教育。

其次就是尽可能的进行集中,把几个相距不是太远的村子里的孩童,集中到一个村子里进行教学,这样可以稍微增加一点规模,减少对师资的浪费。

还有就是可以适当降低教育的时间,组建一个流动的学堂,这个流动的学堂在几个教学点来回的循环,一个地点教学五天,如此,一个月就能普及六个教学点了,若是三个地点,则一个月每个教学点可以上课两次,增大教育的力度。

最后一个办法,就是把偏远山区的百姓迁移到一起居住,如此一来,学童过于分散的问题就被很好的解决了。

这几个办法之中,最简单的是增加教学人员的收入,可若是人员过多的话,这个压力也是可想而知的,除非借助商人的力量,才能够缓解朝廷的财政压力。

最困难的一个办法,自然就是最后一个办法了,强行让老百姓居住在一起,就为了所谓的学堂教育,这很难说服普通的老百姓,若是真的强行为之,说不定会引起比较严重的混乱,所以刚提出来就被博士们给摇头否决了,至于最简单的增加教学人员的收入,这些博士是比较认可的,可增加的幅度是有限的,不太可能增加的太多,另外,由于普及教育对教学人员的需求量实在是太大了,一个人加一点工资,那就是很大的一笔钱,若有商人相助倒还好些,若是没有商人愿意资助,朝廷的压力就太大了,所以,能否顺利实行,主要取决于商人能够多少支持,朝廷能够拨出多少资金。

而尽可能的集中学童和组建乡村流动学堂,则得到了博士们的一致认可,他们都觉得这个想法挺好,普及教育知识学一些简单的东西,并不是为了考功名,如此,也就没有什么紧迫性,并不需要天天上学,一个月能上学十天或者五天就差不多了,如此,组建一个流动的学堂,在几个教学点轮流教学就显得颇为合适了。

另外,把这两个结合起来就更好了,先在几个相邻的乡村之中选出一个教学点,把它作为循环教学点的其中一个,然后再别的几个乡村之中也找出这样的教学点,这些流动学堂,只需要按时抵达这些教学点就可以了,而这些教学点的位置,自然要位于几个村庄的地理中心了,这样才能更加的方便学童们上学,不至于跑太远的路。

若以五个村落组建一个教学点,以五天一个循环,那么,一个流动学堂就能够辐射三十个村落,资源的节约还是很大的。

当然,也只有这些非常偏远,非常落后的山区才需要如此,在很多平原地区,就算是一个村落,人口也是不少的,且各个村落的距离也不是很远,十几个村子的学童聚在一起就能有几百上千了,这已经足够组建一个规模不小的学堂了,至于县城州城就更不用提了,轻轻松松就能让一个学堂达到千人以上的规模,资源的利用率还是很高的。

也就是说,在县城和州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