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这个方案相对就比较危险,不可控因素也有很多。
最大的危险就是,日军现在可不是一个大队或一个联队,而是整整大半个师团近两万兵力部署在周围,一旦突袭部队被鬼子咬住,其他鬼子必然就会四面八方合围而来,那时任你武功高强还是兵王无双,要平安撤出的几率就低得多。
而周文的选择也没有多费脑筋,就采用先易后难的办法。
如果能用最安全的办法摧毁日军炮兵阵地,谁还脑抽了会带人去冒险?
而且赶在长城抗战之前购买德制榴弹炮的目标,就是看中了这款火炮的精度和射程,主要作用就是用来反制日军重炮的。
周文也只有在火炮压制失败的情况下,才会考虑带领小分队去突袭日军炮兵。
有人会说,日军的几门150毫米重炮就把拥有现代战术思想的周文吓成这个样子,至于吗?
在这里要解释一下,正是因为周文拥有了后世的知识和经验,才更加明白大口径重炮在战斗中的作用带来的威胁。
在目前飞机轰炸还不是很精准的时代,炮兵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这就是为什么战争的进程往往取决于火炮的数量。
在所有历史书上,对于任何一场二战中的战役描述,总是要先提到交战双方的飞机、坦克及火炮的数量。
因为这些武器的多寡,基本就决定了一场战役的胜负走向。
以少胜多的例子当然也有,但那毕竟是少数。
曾经有一个非官方的统计,二战战场上的伤亡有60以上是火炮造成的。
举个例子你就知道火炮为什么是战争之神了。
一门155毫米榴弹炮的炮弹,落下之后可以让大半个足球场那么大面积的地面上没有一个人能活下来,不是被炸死就是被冲击波活活震死。除非你蹲着防炮洞中才可以幸免。
在苏德战场上,曾经有一个德国营在后撤休息时,一颗毛子的203毫米炮弹落在这个营中间,事后这个营直接被取消建制了,因为几百个人非死即伤,完全丧失战斗力。
而火炮的一切威力最终都要着落到弹头上,弹头击中目标的重量和速度是威力的最终体现方式:速度决定了穿透力,重量则是体现了爆炸破坏力。
日军如果拥有150毫米口径的重炮,单是炮弹就重达近40多公斤,如果落在凤凰山模范旅修建的任何一个工事和暗堡上,哪怕是这些工事已经按照佣兵团的工兵专家,毕业于苏联古比雪夫军事工程学院工程兵指挥系的林凌,根据目前能够拥有的材料设计的多层原木/覆土甚至加钢板的筑垒地域工事,日军落下的150毫米口径的炮弹也有足够的穿透力击穿工事到一定深度,再让足够的炸药在该炸的地方起爆。
也就是说,目前凤凰山上,在炮弹落点范围的正面和山顶的任何工事都面临被摧毁的危险,而只要被这些鬼子重炮炸中的地方,方圆几十米内,将会寸草不生。
只有修建在反斜面的坑道才相对安全一些。
但是,如果双方进入到了反斜面工事的争夺,就说明日军已经将山顶阵地全部占领了。
说起反斜面坑道战术,就不能不提到十几年后发生的朝鲜战争中,那场被后世各国的军事院校编入经典战术的上甘岭战役。
那时,我们年轻的共和国军队就利用反斜面坑道战术,将拥有绝对飞机大炮优势的米国大兵打得找不着北。
在上甘岭战役,由志愿军守护的两个高地大概有2.7公里的区域,却被米国大兵的300多门重炮和上百架飞机倾泻着炮弹和炸弹。
其中,一天投放最多的量达到30多万发炮弹,当天出动飞机最多达到250架次,对地面一共投放500多枚的500公斤炸弹和凝固汽油弹。
这种投放的炮弹量和频率,规模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