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楚共和国的“制宪会议”还在进行当中——这是一个共和国的诞生啊!怎么都得好好商量一番,当然不可能一次会议就全都搞定的。
所以在洪兴26年3月下旬至4月底,在属于大明本土的伊宁城内,创立了西楚共和国的共和伟人和共和先驱们,连续召开了一个多月的会议,不仅决定了西楚共和国的政体,制定了共和国的宪法,划分了共和国下属的7个万户州和70个千户县的边界——70个千户县都可以推选一名共和国元老院的元老!而元老院当然拥有共和国的最高权力了
除了这些政治上的安排之外,这次制宪会议还通过了一个让后世人民所铭记的《分田分地令》。
这可是一部了不得的法令啊!
这部法律在当时就引起了轰动,而且还在许多年后,被历史和政治学者们捧到天上去,一致认为这部《分田分地令》才是西楚共和国的根本大法,重要程度甚至超过了西楚共和国的《共和律》,也就是所谓的宪法。
因为西楚的《共和律》只是在表面上保障了西楚的共和制度而在17世纪、18世纪和19世纪,类似的宪法出现过很多,但是真正得到遵守却很少。
而地处中亚腹地,经济、文化、科技等各方面都非常落后的西楚共和国,却在后来的历史中严格遵守了《共和律》。在长达数百年的历史中,它的共和制度从来都没有受到过挑战!
如果究其缘由,无疑就是这部《分田分地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给了西楚共和国的公民以最大的平等——经济平等!
同时,这部《分田分地令》也确保了西楚的持枪公民拥有足够养活自己和家人,并且还可以为国服役的经济实力。
由于西楚共和国的持枪公民们在相当漫长的岁月中,都拥有数量相差不多而绝对数量又不少的土地——户均都是1000亩,人均约有200亩!所以在西楚共和国境内,并没有特别富有的公民,同时也没有特别贫穷的公民。
几乎所有的西楚持枪公民,都是人人有枪,人人有地,衣食无忧,但也不可能成为巨富。当然了,不能成为巨富并不是因为《分田分地令》,而是西楚共和国特有的地理位置造成的。
在大航海时代,中亚不在是东西方交流的必经之路,商业上的价值几乎为零。而高昂的陆上运输成本,也让中亚成为了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土地的产出再多,也没法往外运,所以分到了1000亩土地的公民们,也不可能通过贩卖农产品积累财富。
这种地形封闭的地形虽然限制了西楚共和国在经济上的进步,但同时也和《分田分地令》一起,有利的保障了这个国家的经济公平——至少在西楚共和国的人口膨胀到一定数量之前,西楚公民们都可以拥有经济上的宽裕和平均。可以说,处于一种古代贤者所追求的理想状态当中。
而在这种普遍的宽裕和平均状态当中,哪怕是西楚霸主,也很难利用他们的职位积累起比较可观的财富因为麻烦不小(周围的国家都不弱,下面的持枪公民又难伺候),同时油水又不足,所以听着挺唬人的西楚霸主,在朱慈炯的10年任期结束后,就变成了一个吸引力不足的职位了——倒霉的朱慈炯在第一个“霸主”任期结束后,并没有按照最初的设想去谋求王冠,而是坚决的返回了大同府,之后他又回到了自己出生的北京城,在那里度过了相当漫长的余生。
后来继任这个职位的朱慈煾同样没有在10年任期结束后去寻求第二个任期,而是和妻子李月娥一起去了位于热海岸边的庄园隐居,并且在那里度过了他们的余生。
虽然在之后的数百年间,朱慈炯和朱慈煾的后裔(两人女性后裔的子孙)几乎垄断了“霸主”一职,但是依旧没有损害到西楚的共和制度。
而且从朱慈煾开始,每一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