些许安慰,倒也不是不能理解。
而有了这个爵位,凌沺在大璟就不是什么身份都没有了,谁再想借机生事,也都会麻烦许多。
更主要的,这是在彰显圣意、圣心,而且不加掩饰,许多人就更得好好思量一二了。
大璟男子能获爵位,以亲王为尊。
皇帝嫡子,皆为亲王,逐代削降承嗣。
只有少数皇族子弟,有卓著功勋,兴于社稷,才会得到个世袭罔替,世代亲王的封赏。
皇帝庶子则为郡王,同样逐代削降爵位承嗣。
不过这个是有止尽的。
亲王嫡脉后嗣就是传上一百代,也不会是普通白身,而是只降六代,降到县子就不降了。
郡王嫡脉后嗣也是一样,只降六代,降到县男爵位而止。
庶子就惨了些,无论亲王、郡王庶子,皆仅封郡公,直到成为没有爵位的皇族子弟,只记录在册,没什么优待,与普通百姓也没什么太大区别。
除非个人能力有所展现,被格外封赏的,或者家里长辈、兄弟有能人,立了大功或深得圣心,被推恩的。
有限制和激励两层意思吧。
毕竟亲王食邑万户、桑田万亩,郡王食邑五千户、桑田五千亩,吕氏皇族历代皇子、王子又都多,全都大加封赏、世袭罔替,大璟也承受不了啊。
与其以后找由头处理、清减,还不如从头就不给太多。
以此激励皇族子弟奋发,多为家国效力,来进爵、保位,将皇室荣耀和个人荣辱更紧密的绑在一起。
唯一的特例,就是太子一脉了,太子嫡长,长过十岁,就也可获封亲王,其余嫡、庶子,同样可封郡王,显其尊位。
而这基本都是皇族子弟,鲜有例外。
文武大臣、外戚功勋,国公就是最高的了,与郡王位同、略低,但大璟国公,尽皆世袭罔替,不存在降级承嗣这一说。
如此,也是为了不忘却这些人、或者先辈,为大璟建立的不世功勋,彰显皇室恩义。
第四等爵位,就是郡公了。
下来县公、县侯、县伯、县子、县男。
若带上品级,那亲王正一品、郡王从一品、国公从一品、开国郡公正二品、开国县公从二品、开国县侯从三品、开国县伯正四品上、开国县子正五品上、开国县男从五品上。
所以啊,这隆彰帝对凌沺的封赏,可谓极为丰厚,纵有再多理由,也比不过最核心的一点。
苏连城极为清楚,隆彰帝这就是再说:“这是朕罩着的人,把爪子都往回收一收,不长眼色的,跟姜邯作伴去吧。”
最早对苏家、对余虓,后来又是对夏侯灼、萧无涯,皆是这般模样,现在又到了凌沺这。
真真是江山代有新人出,简在帝心笑声笃啊。
可君一代,臣万千,能笑多长时间,就不一定喽。
苏连城还是很想看看这凌沺,过两日面了圣,会有个什么表现和结果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