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诏狱扫盲班(3 / 5)

大明国师 西湖遇雨 5369 字 9个月前

经》

不说基础和进阶数学问题基本囊括,也可以说是说所漏着百不存一了。

根本原因在于华夏文明的数学,作为单独的学科,在古代封建王朝与农耕传统造成社会风气的压制下,先天性地缺乏重视和普及,仅限于“够用就行的状态”。

那么怎么打破这种状态呢?

姜星火认为,最重要的就是两点。

第一,降低数学的学习门槛,推广(非发明)更容易使用的阿拉伯数字。

第二,完善数学的形式逻辑,撰写由易到难,可以通过学习掌握的数学教材。

形式逻辑在中国没有发展的结果是,我们的华夏文明见长于归纳,但是缺少形式逻辑,缺少演绎的、严格的框架,同样缺少严谨的定义。

譬如数学上有二项式定理,中国历史上有杨辉三角形,展开以后实际上就是二项式定理,但是它的表述和思考方法不一样.杨辉三角是中国古时候的数学家为解决高次开方问题找到的工具,但当时的著作中没有给出具体推导过程,所以后世人只能认为杨辉三角是当时的数学家通过归纳总结发现的。

而二项式定理不同,是逻辑推理演绎出来的,牛顿给出了二项式定理的一般公式和推导过程。

而定义逻辑这些,无不是近代科学之基础。

在姜星火的心中,定义逻辑教材的推广普及,远远比自己一个人狂点科技树,要强得多得多!

不重视根基而妄图盛开。

便犹如刹那之烟火,过眼之云烟。

科学基础与体系的创建,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人才,才是真正能造福千秋万代的事情。

否则等自己死了,大明的科技不又回到了老路?

这便是群众史观的另一种解读了。

不管是推广数学还是点科技树,同样也需要无数千千万万受过基础教育的人,经过筛选、过滤,去从事相关研究。

这些人中,或许有些人会去从事其他与科学和数学无关的工作和职业,但是当他们看到熟悉的让人头痛的数学知识时,还是会回想起年少青葱时的那段岁月,彼时种种难题,又何尝不是对未来命运的某种解答呢?

姜星火思绪飘忽,也不过是刹那之事,最终归于眼下。

他只说了三个字。

“三个月。”

“什么?”

朱高煦和夏原吉齐齐惊愕。

这个数字,跟他们提出的十年八年,或是一年,差距都有些过大了。

大到他们觉得姜星火是在开玩笑。

“我说三个月这是往长了说的。”

见两人不解,姜星火解释道:“你们觉得收税需要多高的术数本领?加减乘除,不够吗?只是让他们收税,不被轻易哄骗了就行,最后还得往上一级报呢,自然有更加专业的术数先生来做账、核账。”

“加减乘除。”朱高煦挠了挠大胡子,“也挺难吧。”

夏原吉忍不住提醒道。

“一百个人里,有九十多个是不认字的。”

“不需要认多少字,就用阿拉伯数字,做账也是如此。”

“那涉及到多余的数怎么办?”

夏原吉同样以手代笔,在地面上写下了“三又一分四釐一毫六丝”,这是日常用到圆周率的文字表示。

姜星火直接写了3.1416。

“加个点。”

夏原吉愣了愣,旋即恍然。

确实简单地多。

那就没什么好说的了。

至于姜星火前世,很多学生认为“分数”、“平方”、“开方”也是舶来词,其实不是的,《九章算术》所作的注本中,我们就可以看到分数还是称“分数”,“平方”、“开方”(全称“开平方”)也是一样的称谓。

实际上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