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稷下学宫,论道大堂。
就在檀缨摩拳擦掌要把鱼池捞空的时候,倒选阅卷即将开始。
如王宫一样的大殿内,司业范伢坐在最上最里最高的长桌前。
台下,左右各四排长桌分席而列。
但此时,只有最靠前的那两排坐了人,零零散散不过十三人。
然人不在众,得道则名。
眼前这十三人皆是得道名士,这样的人,无论去哪一国,都是会被奉为上宾款待的人物。
能让这些人甘愿坐在下面,范伢的名望已不言自明。
再观其人,体瘦骨坚,装服极简,面若峭石,沉坐似鼎。
即便只是闭目无言,也足够威仪全场。
待学官将374份试卷平均分发给每位老师后,范伢才淡淡拂袖,举起了桌前的铜色高杯。
“
天道无穷,人智有限。
以有限渡无穷,唯有代代相传,集小黠为大智,涓小流成大江。
然资材所限,道途艰阻,得道者必寡。
所谓时代,便是吾等寡者,引茫茫众者前行。
亦是茫茫众者,供吾等寡者求道。
”
说至此,他抬手饮了半杯水。
其余老师们随之皆饮半杯。
这是一个名为“间歇饮”的传统,起源于光武帝。
一个重要的讲话,开头难免引经据典,说些前人古老的话。
但是讲话的人总该表达自己思想的,顺着古体的话说,不仅自己说的很吃力,听众理解起来也很麻烦。
正因如此,光武帝才号召大家说通俗易懂的话,希望求道的门槛降低,不要用古文理解力内耗。
他自己当然也是这么做的。
但很快他就发现,这样会导致讲话时,开篇的古文说着说着,突然就开始说人话,会很突兀,结构上不美观,听众也会受到惊吓。
因此他在讲话时,中间会喝半杯水,做个转呈,明确地提醒大家,老子要说人话了,你们给我记清楚。
其后大人物的讲话,也多保留了这个传统。
范伢走的也是这个流程。
他喝过半杯水后,杯子却没放下,继续悬杯说道:
“
请诸位时刻谨记,每一位得道者的身后,都有千万个耕种劳作的普通人在供养。
如果我们徇私渎职,任由凡庸的学士通过道选,那便是浪费了他们的劳作,抹杀了他们的一生。
当权贵贿赂你,亲朋恳求你,懒惰占据你的时候。
记得直视那些行将被你抹杀的双眼。
那么。
107年道选阅卷。
可以开始了。
”
话罢,他昂首将水饮尽。
十三位得道名士举杯相饮后,没有任何场面话,便各自翻阅起试卷。
为了尽量公正,名字和序号都是封着的,阅卷者只能看到论述与图示。
他们阅卷速度也不一而足,有的人片刻便读完两三份交换给其他老师,有的人单读一份就用好久。
这并不是因为某人性格粗糙或细致,而是因为论述的内容。
天文是个众说纷纭的大话题,光是已成体系的理论就有七八套。
那些复述了某一套理论,长篇累牍的卷子,扫几眼就够了。
敢于大胆地写出自己创想的卷子,才值得下功夫。
这样的卷面,无论多么荒谬,多么潦草,他们都会认真品读领会。
审阅这样卷面的难度,不亚于接触全新的理论,经常需要与现有理论进行对比。
可即便是得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