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9章 九品初定冠带序,十二转启丹书勋(1 / 4)

光启元年,新春朝会刚过,群臣便在各地忙碌,洛阳城内凡是有能为的官员皆被选拔,经由皇城司考核过往,李纲等人面审能为德行,论起过往功绩,上报赵斌终审,予每月初一十五的大朝授予官职,以保四院两司之制完整运行。

短短三月时间,除了稽文司主事、政务院主事,吏、民、礼、工、田五部尚书,度支院主事,提刑院主事,律令馆下属各司部、枢密院下属各部外的官职,其余各处皆有能人执掌朝事。

天下二十四道,亦依四院两司之制,实行分权治理。各道设布政使总揽民政,盐铁都转运使、提刑使、按察使、提学政、农政观察使则分掌税赋财政、刑狱诉讼、科举文教及农业田亩等事务。州一级设知州总理民事,其下分设转运判官、按察刑狱、学政、农政判官等职,各理其政。县则由知县统管全局,下设支度使、典狱、教谕、农政丞等职,分理具体事务。

各级官吏皆有统属,分有上司,各部院协同往复,行纵横之道,纵者四院两司下分都转运使、农政观察使、学政等官,如古树根系,直插地方深处,确保朝廷政令、财权、法权、文权一令到底,不受地方阻隔。横者有布政使如地面主干,总揽一方全局,协调各方,保境安民。

并且当这套体系正式运转起来,李纲等人猛然觉出经纬台之奥妙,遂奏请赵斌,于各道、州、府、县皆仿设经纬台,汇聚该级官吏共商政务。如此一来,大宋官员纵横交织,上下贯通,内外相维,权责分明,可谓是固若金汤。

四月初一,以汉礼称为四月朔朝,以唐礼则为朔日大朝,以宋礼乃为朔参之期,无论何种制度,这四月初一都是难得的大朝会之日,文武群臣纷纷聚来皇宫之前。

寅时刚过,洛阳城的晨雾尚未散尽,五凤楼下的御街已被盏盏宫灯映亮。文武百官早已按品秩列队于太极殿外,他们身着的已非元日大朝时那厚重深沉的冬服冠冕,而是新换的夏季罗纱公服。淡青、浅绯、绛紫的轻薄袍服,在初夏微风中轻轻拂动,映着熹微晨光,为庄严肃穆的朝堂平添几分清雅爽利。

武将行列之中,更是气象一新。往日裹于裘皮袍服之下的笨重之感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明盔亮甲,熠熠生辉。金属甲叶在宫灯映照下泛着冷冽光泽,衬得众将愈发威风凛凛,气宇轩昂。今日这般装束,实乃赵斌亲命——特许武将披甲上殿,如此殊荣,怎不叫人精神抖擞、斗志昂扬,其中含义更是不言而喻。

“咚——咚——咚——”

景阳钟浑厚的声响穿透宫墙,净鞭三响,殿门缓缓洞开。百官手执笏板,依序鱼贯而入,肃立丹墀两侧。

太极殿内赵斌已在御座上端坐,自开封登基以来半载时光已过,如今的赵斌坐在龙椅之上,对那孤家寡人之语更多三分理解,周身气度较之过往亦凝重三分。

今日,乃是春夏之交,更是改政筹功之时,所以这朝会之事显得尤为重要。值殿御史、起居注官分列御前,老仆赵忠屏息凝神,整个大殿静得能听见殿外风吹松针的沙沙声。

“臣,李纲有本奏。”

老太师李纲抢先出列,手持笏板,踏前一步,声音洪亮而沉稳。

李纲所奏正是赵斌所行改制之事,如今制度施行,官制精简、宽省民力、鼓励谏言。老太师言来可称得上是条分缕析,各处政务已然初见成效,府库开支有所节制,士林清议也多有好评。

紧接着,张睿迈步出列,补充道各地春税征收顺利,去岁各地常平仓储备充足,足以应对青黄不接之时。这为今日赵斌将发的新政,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随后,有路金上前高声道出今日朝会最振奋人心的消息,春耕大捷。

“仰赖陛下德政,去冬今春雨雪适时,今春诏令天下州县督导农桑,如今淮南、江东、江西、荆湖路麦苗茁壮,畿辅之地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