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八十年代,在世界金融史上,也被称为贪婪的十年。
为什么?
其实答案与日本的经济泡沫无关。
主要是因为在欧美国家做企业并购越来越成为一门绝佳的上好生意。
而且玩法也越来越多。
众所周知,近代以来,在工业革命的时代大背景下,在欧美国家的资本主义制度下,欧美国家诞生出了规模庞大,前所未有的私人企业。
这些私人公司不但逐一颠覆了旧有的生活模式,而且在各行各业都居于领先地位,几乎构成了世界经济最主要的部分。
这种状况直到进入八十年代也大致如此。
不过到了八十年代,欧美国家有一大批企业创始人步入年迈,正在面临企业传承的问题。
这些垂垂老者不得不允许各路职业经理人代替他们登上舞台,开始舞枪弄棒。
而在经济增速趋缓的背景下,不少企业为生存下去,也开始合并,减少竞争。
于是通过并购等方式来提高收入和利润规模,就成了这个年代职业经理人的不二之选,基本操作。
lvmh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lv的亨利·拉卡米耶期望扩大公司的经营品类,以期稳定公司的经营,能够让利润再上一层楼。
而mh的阿兰·舍瓦利耶最恐惧的就是股东庞杂,管理层的投票权不足,希望能抱上大树避免被外人收购。
正是出于不同的利益诉求,他们两个人最初才会心甘情愿的完成了品牌和企业的联姻。
而除了这个原因之外,在这个年代,在企业并购方面可以钻的空子很多,是真的能够捡到黄金的。
尽管有法律法规管着,可法律还有待完善。
商业公司在信息披露方面也存在着不及时,不透明,传播速度慢等等弊病。
再加上这个世界上的天才总是少数,哪怕是创始人钦定,可绝大多数上市公司的管理层都非常腐朽无能。
他们最擅长的往往是钻营关系,而非对企业进行卓有成效的管理,大多数ceo最常做的事是毁灭价值而非创造价值。
这就导致许多公司都被严重低估,公司的质地与他们发行的股票价值严重背离。
说句题外话,其实正是鉴于难以找到合适的继任人选。
无论是亨利·拉卡米耶还是皮尔卡顿本人,哪怕明知自己身体和精力都已经衰退得很厉害了,但还是不得不亲自执掌公司,坐在一把手的位置上苦苦的支撑着。
他们谁也无法放心,把自己的品牌和公司交给外人去经营。
于是乎,在这样的生态环境下,这就导致欧美国家在这个时期,并购案例频发,而且涌现出一大批以此为食的金融大鳄。
从1982年到1988年,光美国一地的整体交易金额,就从一百一十亿美元上涨到了一千八百一十九亿美元,可谓家家有酒喝,人人有肉吃。
那么毫无疑问,鉴于世界的金融中心已经由英国转移到了美国华尔街。
目前从事这一行的当然也是以美国公司和美国人为行业标杆。
这个时代,美国最出名的相关私募基金就是kkr。
这家总共有三个创始人,历史还不足十年的私人公司,虽然成立时间很短,但目前在企业并购方面连战连胜,已经取得了惊人的成功。
不仅名声在外,早就在在华尔街夯实了收购一哥的地位,其管理规模上也将其追随者远远甩在了后面。
他们甚至是“门口的野蛮人“这个词的根本来源。
要知道,一年之后,也就是1988年,kkr在收购雷诺兹-纳贝斯克公司的商战中,正是仗着钱多,在没和管理层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