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兄弟开路虎了(1 / 6)

在大明建立前,南京这块叫集庆路,下辖三县两州,治所在上元县。

朱元璋大修的南京城还不存在,城市依旧沿袭南宋规划。

至于说蒙元有没有修城......修个屁,鞑子啥也没干,游牧民族就没这个想法。

按周青峰检索历史估算,蒙元已经到了末期。

但因为忽必烈都没上位,鞑子历史完全对不上。他也搞不清历史发展方向。

从江宁县城出来,坐马车向北,穿过上元县,前往东北边的栖霞山。

全真教有座太虚观在那儿,是蒙元监察集庆路官吏和反贼的重要部门。

路不远,也就三四十公里,半天就能到,相当于在后世南京城内。可现在沿途所见,城墙大多荒废坍塌。

从清凉山到乌龙潭一段城壕已成土坡,原有的女墙和雉堞荡然无存,找不到任何原貌。

城西南角起始到栅寨门一段,墙体长满杂草。不少地方被挖开,要么盖房,要么成了农田。

玄津桥,伏龟楼,羊马墙......无数历史古迹已经彻底消失在烟波之中,荡然无存。

城里城外的人口说多不多,说少不少,也就那么几十万。破旧的城门楼上在长草,门洞里来来往往,还算有些人气。

土砖、土墙、土房,到处都是陈旧的灰黑色,破败气息扑面而来。

道路两旁见不着什么林地,只有光秃秃的丘陵。因为城里人多,千百年来不断砍柴,将山岭硬生生砍成了荒地。

“到了栖霞山会好些,那是我们太虚观的地盘,不许刁民砍伐。否则山上光秃秃的,实在有碍观瞻。”

郭铭德虽是富家公子,身边也只有两辆马车。除了车夫,还有个贴身仆童,两个不甚壮硕的护卫。

就这已经是极为奢华的身份象征,因为沿途所见皆是贫民,食不果腹,衣衫褴褛者比比皆是。

这还是江南繁华之地,换别的地方只会更惨。

“郭兄养这两辆马车要花多少钱?”马车摇晃,沿途也没啥风景,周青峰只能在车内闲聊。

“车子不贵,雇人不贵,但养马很贵。一个月要几十贯。两匹马要吃豆麦干料,却拉不了多少货。

若不乘车,就得靠两条腿走路,于我等商人而言就太慢太辛苦。所以江南喜欢乘舟,江北则要骑马。

说实话,舟船于商贾而言是莫大便利,一艘小船胜过十匹好马,费用比养一匹马还便宜。”

郭铭德说起养马的辛苦,滔滔不绝。可河道固定,很多地方还是得靠马匹。商人为了阔气,还是得养。

周青峰从车厢内探头看车外的轮毂,这年头没轴承,轮毂又大又笨。轮子和轮辐也极厚,否则会散架。

马儿等于靠蛮力硬拉,消耗极大,十分疲惫。再加上车子没有减震机构,沿途颠簸,乘坐体验极差。

周青峰点开虚拟页面,搜索轴承发展史,发现所有现代科技树都指向两个重要节点——冶炼和锻造。

“郭兄家有铁匠吗?”

“有,官署有镔铁局,专门负责打造。我家的铁匠就来自镔铁局,但那是根本家业,传不到我手里。”

蒙元有两个官方锻造机构。一个是负责军事装备制造,直属中央的武备寺。

一个是工部下设‘诸色匠人总管府’的镔铁局,工匠大多是蒙元征服中亚时掳掠而来,色目人居多,对接皇家内务府。

郭家能从镔铁局挖到人手,隐隐也是一种炫耀,显示背后有不小的靠山才能如此。

郭铭德显然很为自家家世骄傲,也为不能继承此等家业而懊恼。

周青峰同样懊恼,他有无穷的先进技术可以抄,奈何现在没有自己的地盘和人手,只能干瞪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