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在百姓心中根基深厚,立李显为嗣,可顺乎民心,让天下百姓安心,稳固我武周的统治根基。如此,陛下的千秋伟业才能得以延续,武周才能在历史的长河中长久昌盛。”
武则天轻轻咬了咬嘴唇,说道:“狄爱卿,你所言句句在理,犹如重锤敲击在朕的心上。只是此事太过重大,朕一时之间难以决断。朝堂之上,支持武氏家族与支持李显的大臣各执一词,争论不休。朕若贸然做出决定,恐怕会引发朝中的动荡,这也是朕所担忧的啊。”
狄仁杰赶忙说道:“陛下,正因如此,陛下才更应尽快做出决断。如今朝堂之上,因继承人之事议论纷纷,人心浮动。若不尽快明确继承人,恐生变故。陛下圣明,当以大局为重,为武周的千秋万代着想。选择李显为嗣,不仅能使朝廷上下人心稳定,更能昭示陛下的圣德与远见,让天下百姓皆颂陛下的英明。至于朝中大臣们的不同意见,陛下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相信大臣们也会以江山社稷为重,服从陛下的决定。”
继续阅读
武则天抬起头,看着狄仁杰,眼中流露出一丝无奈与疲惫,缓缓说道:“狄爱卿,你对朝廷的忠诚,朕深感欣慰。只是这等大事,朕需慎重考虑。你先退下吧,容朕再细细思量。朕也希望能找到一个万全之策,既不辜负武氏家族,又能确保武周的江山稳固。”
狄仁杰心中虽有些无奈,但他明白,此事急不得。他再次跪地行礼,说道:“陛下三思,微臣只盼陛下能做出对武周最有利的抉择。微臣告退。”说罢,他缓缓退出宫殿,脚步略显沉重。
待狄仁杰离开后,武则天独自坐在龙椅上,陷入了深深的沉思。她的目光透过宫殿的窗户,望向那阴霾密布的天空,思绪如乱麻般交织在一起。狄仁杰的话如重锤般一下下敲击着她的内心,让她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想法。
“难道朕真的要放弃武氏家族,将皇位传给李显?可武氏家族追随朕多年,为朕出生入死,朕又于心何忍?但狄仁杰所说的也不无道理,民心所向,太庙祭祀,这些都是关乎武周未来的大事。朕究竟该如何抉择?”武则天喃喃自语,心中的纠结愈发深刻。
此时,殿外突然传来一阵震耳欲聋的雷声,仿佛要将这压抑的天空撕裂。武则天微微一震,仿佛这雷声也震动了她内心的天平。她深知,自己必须尽快做出决定,否则武周的未来将充满变数,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在接下来的几日里,武则天陷入了沉思之中。她反复权衡着立李显与立武氏子弟为嗣的利弊。她想起了李显,那个曾经被自己废黜又重新召回的儿子,这些年的经历让他成熟了许多。如果立李显为嗣,或许真的能顺应民心,让武周的统治更加稳固,百姓安居乐业。
然而,当她想到武三思等武氏子弟,心中又不免有些犹豫。他们对自己的忠诚,对武周的付出,历历在目。武氏家族在朝中也有一定的势力,如果处理不好,也可能引发内乱,让武周陷入动荡之中。
一天夜里,武则天难以入眠,她起身在寝宫内踱步。月光透过窗户洒在地上,宛如一层银霜。她望着月光,心中默默思忖:“朕这一生,历经无数风雨,才开创了武周。如今在这继承人的问题上,绝不能犯错。到底该如何抉择,才能让武周的江山永固,让百姓安居乐业?难道真的没有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吗?”
就在这时,她想起了自己年轻时的雄心壮志,想起了一路走来的艰辛与不易。她深知,自己的这个决定将影响武周的未来走向,必须谨慎再谨慎。
经过几日几夜的深思熟虑,武则天的心中渐渐有了倾向。但她仍未下定决心,她觉得还需要更多的时间来权衡,也需要观察朝堂和民间的反应。
而朝堂之上,大臣们也在密切关注着武则天的动向。支持李显的大臣们希望狄仁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