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巴车行驶了五个小时,穿越了好几条河流,翻过了无数座大山,终于在一所不大的乡镇停了下来。这个小镇叫普宁镇,距离城市已经三百公里左右。
镇上一共十几处村庄,稀稀落落的散在群山之中,最远的村庄离镇上四十公里。十几个村庄共有一所学校。敏君和学校的老师们的目的地就是这里的‘爱心小学’。
小学建在一个平整的山坡上,几间教舍简陋不堪,有的地方用木头支撑着。窗户上没有遮挡,四处透着风。屋内的桌椅东倒西歪,到处都破破烂烂的。
接待他们的是学校唯一的女老师韦从从老师。她是土生土长的普宁人,也是这个镇上最有文化的一个。丈夫出去打工,她就背着自己的孩子给这些孩子们上课,一个人教所有的科目。
她向城里来的老师们介绍了学校的情况:现在学校总共有三十几个孩子,大的小的共用一间教室。教完一年级的,再教三年级的,给低年级的同学留好作业,再去教五年级的。
他们大部分都是留守儿童,年轻的人们都去了城市打工,家里只剩下孩子和老人了。有的离得远的干脆不来上学了。镇上没钱,外边的老师请不来,只有她一个人教课。课本教材和学习用品少得可怜;学校里的美术音乐类的教材更是奇缺;体育用品只有几根破烂的跳绳和两个瘪了的篮球。就是这样,孩子们每上体育课时还都争抢着。希望通过这次考察能呼吁社会上的各界人士多关注这里的留守儿童。
接着,乡里的领导也来了,镇长代表乡政府向城里老师的到来表示欢迎。又说明了这里的环境很艰苦,吃住条件很差,比不得大城市,希望大家多多包涵。然后将一行二十多人安排在了乡镇府的几间宿舍里。剩下的都分散在村里稍微好些的人家。
下午,一些老师去整理自己的住处,敏君和另两位女老师听了韦从从老师的一节课。
在课间,一个小男孩引起了她的主意。这个孩子和英杰差不多大,长得很结实,圆圆的脸蛋很好看。敏君悄悄地看了一下他的作业,做得很认真,就是不大说话。一双眼睛偷偷地盯着敏君看,等敏君看他时,他就低下了头。
课下,韦老师向敏君介绍了这个孩子的情况:他叫小山,今年八岁了。父亲二年前在采石场被滚落的石头砸死,母亲去年又患上了卵巢癌,不到半年也去世了。家里还有一个妹妹,三岁了,还不会说话。现在兄妹两人都跟着年迈的奶奶过日子。小山每天都来得晚,因为他要在上学前把家里的活干完,把奶奶用的东西都放在手边。孩子很懂事,学习也好,就是家里太不像样子了。
敏君主动提出了要留在小山家住。韦老师有些为难:“林老师,小山家里根本没法住。”敏君向她说明了来意。韦老师叫过小山来告诉了他,小山禁不住又向敏君看了几眼,低下了头。
放学后,敏君叫住小山,小山脸红了。
他吞吞吐吐的说:“老师,我家里太挤了,你还要住吗?”
敏君笑着对他说:“你好,李小山同学,我是厦门来的林敏君。”
小山的脸更红了。嗫嚅着说:“老师,我叫李小山,今年上二年级。”
敏君说:“我在镇上的这段时间就让我住在你家里好吗?”
小山低声说:“好是好,就是我家里太脏了,怕老师受不了。”
敏君笑说:“没关系,咱们可以一起收拾干净了。”
小山迟疑的牵住她的手,敏君温柔的笑着说:“我们回家看奶奶和妹妹去。我包里还带了好吃的。”
当走进了小山的家门,敏君还是惊呆了。尽管无数次想象了那个破烂的家,但是还是没有想到会这样破。推开门,地上锅碗瓢盆摆了一地。破木床上一堆鞋袜衣服,也分不出什么颜色。四边的墙黑乎乎,墙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