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祯亮入狱之后,已有退婚之意,为何此次却甘冒其险,出面相求啊?”
(关于胡广的记述请参阅第二卷京
师疑云中七十九章“避祸”,此处不再赘述。)
郑和答道“臣也闻听胡广近来似乎有退婚之意,不过其女义烈,以死相逼,声言此婚事乃皇上钦点,若是退婚就唯有一死而已,胡广也是实在无奈,才会出此下策。”
朱棣听了连连点头道“真烈女也!”
郑和顿了顿又说道“调开纪大人,想必还有下文。不过这胡广不过一介文臣而已,即使调开了纪大人,以诏狱防卫之严密,恐怕也是无计可施。因此,皇上一定已经猜到,这计划调开纪大人准备下一步的,一定还另有其人。”
朱棣哼了一声缓缓道“你是说,英国公张辅?”
郑和笑了笑道“毕竟诏狱之中关押的除了解祯亮之外,还有他的儿子也在。虽然他煞有介事的从家谱之中除去了他儿子的名字,看似已经不认这个逆子,不过如此大张旗鼓,却正好说明了他已经下定决心要救他这个儿子,这一切不过是在故布疑阵,撇清关系而已。”
“他领军征战多年,手下多有能征惯战,武艺高强之辈,劫个狱救个人什么的,自然并非难事。再加上领军之道,在于上下一心,亲如一家,他身为父亲,儿子临难却坐视不理,岂不是会令手下诸将寒心,今后叫他还如何统军?因而,今夜他必定会有所行动。”
朱棣望着郑和,没有说话。
看起来,郑和在外率领船队纵横西洋的这两年,对于领军之道,倒也是颇有些心得了。
郑和有些小心翼翼的说道“以臣之愚见,皇上之所以准了臣之所请,其实并非是看在微臣的面子,其实是看在英国公的面子上。”
停了一下,他微微抬头看见朱棣的脸色并无变化,这才接着说道“微臣听闻安南再度叛乱,皇上已经命英国公领军出征,既命大将统军于外,却将他的儿子下狱问罪,似乎有所不妥。因而臣斗胆胡言乱猜,以污圣听。”
朱棣望着郑和,还是没有说话,眼中却流露出赞许之意。
郑和说得一点也不错,这次他之所以派张辅领军去平定安南,实在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朝中汉王与太子不合,他们之间的夺嫡之争,已经早就不是什么秘密了。
如今的军中将领,大多是站在汉王朱高煦的一边,支持汉王争夺太子之位的。而太子身后多是文臣,本就已经显得孱弱了,如果此时再令汉王一党出征,立此大功,只怕太子和汉王之间的平衡之势就此会被打破,夺嫡之争就会变得难以掌控,甚至于引发内乱。
而英国公张辅,是军中少数极具声望而又不依附于汉王的将领之一。虽然不是太子一党,但是他与力挺太子的蹇义和夏原吉等人私下有很深的交情。
再加上他之前就多年征讨安南,对当地情况极为熟悉,无论从哪一点看来,他都是此次领军的不二人选。
既然已经选定了他领军出征,把他儿子关在大牢里,自然显得也就不太合适了。
更何况,那个死不开口的小胖子,或许把他放出去,更有利于找到那个朱棣急切的想要找到的人。
所以,其实在朱棣的心里,早就想要找机会放掉张胖子了,只不过他还缺少一个借口而已。
就在这个时候,郑和恰好前来相求,这就好比瞌睡来了时递上枕头,正当口渴了送上美酒一样,来得正当其时,自然是无有不准。
或许,也正是因为看穿了这一点,郑和才会应允胡广的相托,敢于直截了当的请求朱棣在今夜调开锦衣卫指挥使纪纲,丝毫没有顾忌到朱棣会猜出他们今夜会有劫狱救人的举动,要知道,劫诏狱,可是抄家灭族的大罪。
朱棣看着眼前这个曾经机灵伶俐又忠心耿耿的小随从,这么久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