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物有大人物的思量,小人物有小人物的哀愁。
见过了田荣之后,李恪便叫舍人关门谢客,再不见人,这让阳周上下翘首等待着李恪召见的各色人物尽皆愕然。
而这份愕然还未散尽,新的愕然便来了。
县丞田荣夜入县牙,转眼之间,邮人齐出,奔马四向,住在县里的官吏们前脚才收到音信,后脚就迎来了捧着召令的邮人。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接到召请的官吏们不禁乍舌,李恪的意思似乎在说,他才到阳周,就准备要接任了
这好像有些不合规矩啊
依照秦律,在县一级的交接仪式上,新官会与旧官在县牙交接象征权利的图册与令信,这个过程,县上官员,佐史,并长吏及少吏主官俱要在堂听训。
具体到阳周县,李恪想要接任县令,就需要县三官,也就是原县长、县丞及县尉,七位佐史,主吏掾、令史、狱掾、文无害、厩驺、仓吏及治狱吏数到场,此外还有四乡啬夫与游徼,两亭亭长及二十二里里典、田典,总数六十四人参会,其规模相当于一个县级的大朝会。
这样的大会必定需要先期筹备。
就比方说,新县长初来乍到,旧县长有义务为他引见县上的豪强大户,告诉他什么人可以压迫,什么人必须恭顺,顺便再沟通一下正在执行中的政务细节,两人多半还要昧着良性相互吹捧一番,顺带感谢一下伟大的皇帝,表达一下对地方的不舍之情。
这之后,新县长要张罗自己的官邸居所,处理好家居迁户,这些都要在旧官任上,由旧官帮着办理。
待到这些杂事都落定了,各方各面也做好了迎接新官的准备,两任主官才会挑一个黄道吉日,筹备这场交接事宜。
这个过程往往要持续上二三十日,且大部分人只会延长,少有缩短。
因为新官需要时间来摸清楚县里的权利结构,各方主令也需要时间来摸索新官的脾性秉性,这就叫磨合期。
可是李恪显然不管这些,而且不是不懂,是懒得管。
他的眼界和那些注定混迹于中基层的官吏不同,这磨合的时间早被他耽搁在咸阳,用来和李斯、章邯之流扯皮,若是再费心思去叫一群二百到四百石的小官满意,别说始皇帝不许,就连他自己也腻味得紧。
敬业则昌,怠政则亡,李恪从未把阳周当做自己的战场,索性就把事情做得干脆一些,如此也方便田荣从后树立威信。
然而李恪想要干脆利落,却不代表其他人也这样想,比如说,即将被李恪接任的原阳周县长张迁。
张迁者,广阳户人,其祖上是秦昭王时期大秦的名将张唐。
当年张唐屡立战功,被吕不韦所重,请为燕相,为秦连横。张唐原本并不想去,但是甘罗连哄代吓,最终还是将他逼去了燕国。张家也由此迁出秦国,落户燕地,成了广阳郡中响当当的名门望族。
这本是一件好事,张家后人仕于燕国,凭着能力,颇得几任燕王信任。
可是燕国却亡了
燕国亡,秦一统,张家的立场也随着两国攻伐越来越尴尬,他们在燕地被视作亡国祸害,在大秦又被视为六国遗贵,至于张唐当年为秦立过的那些功勋,随着时间流逝,早就无人忆起。
张迁是张家这一代的家主,在燕国败亡的过程中,受尽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这份经历养成了他谨小慎微的性子,也让他明明白白认清了自己的身份。
他与李恪一样,在大秦是被歧视的六国遗贵,他又与李恪不一样,李恪有强大的墨家作为底气,他却只是齐法一系,极不起眼的小小学士。
张迁觉得,他大概算是扶苏那一头的官员吧。
因为在十余年前,他就是在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