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旨,杨鹤总督陕西,事权重大,竟然听任流寇猖狂,而不加扑灭,涂炭生灵,大大辜负了朕的委任。立即革职,由锦衣卫押解来京审问。”
崇祯被臣子们瞒的好辛苦啊,他还一直以为陕西已经无忧了。
崇祯下旨之后,满堂大臣一个个战战兢兢。
他们清楚的记得,崇祯在朝堂上夸赞过杨鹤的计策的。
甚至,崇祯当着满朝大臣的面说过。
“流寇亦我赤子,宜招抚之,不可纯剿,理应少行杀戮。”
而今朝臣们回想起这句话来,只觉毛骨悚然。
虽说朝臣深感不安,不过还是得站出来表态。
恰逢陕西巡按御史李应期来京述职,他就出班弹劾杨鹤。
他把陕西抚贼旋叛的局面,归咎于杨鹤的一意主抚。
他说由于招抚,一些降丁遣散到乡村在当地百般骚扰,百姓称为“官贼”,对招抚之事痛恨之极。
兵部尚书王洽,适时附和,责备杨鹤手握五省兵马,却主抚不主剿,最终使得局面难以收拾。
“皇上,杨鹤初任之时,所携之银不过十五万两,所济之粮不过二万石,而陕地之贼数十万之众,赈济粮银杯水车薪,臣以为,杨鹤虽有过错,但罪不至此。
臣斗胆恳请皇上彻查此事,待查清个中原由之后,再行圣断。”
内阁首辅朝爌出班上奏道。
朝爌身为内阁首辅,他说的话崇祯不得不重视。
崇祯沉吟了片刻,决定任命吴甡出任陕西巡抚,核查此事。
待吴牲走后,朝中的大臣们见风使舵,纷纷开始弹劾这个早就让他们不爽的杨鹤。
朝中的大臣们连王则之攻占大同府的事情都不管不顾了,在他们眼里,顺着皇帝的意思行事,比任何事情都重要。
其实最主要的一点,是他们看到了铲除一个讨厌虫的最佳时机,他们可不会放过如此好的时机。
吴牲调查杨鹤,杨鹤很是委屈。
最终杨鹤经受不住如此重压,精神趋于崩溃,向崇祯皇帝提出辞职。
他痛苦万分地上奏说:臣到任以来,没有一日不在凶险、惧怕之中,但是没有一日称病、请假。
由于军情紧急,惊吓忧虑,食不下咽,终于得了厌食症。
日复一日饮食不进,喝薄粥都嫌咽喉窄小,胸中好像有块垒郁积不化。
焦头烂额,剿贼日久无功,自以为不祥之人,愈病愈忧,愈忧愈病。
倘若承蒙皇上哀怜,容许臣回乡调理,由儿子杨嗣昌到边疆效劳,以表臣的忠心。
崇祯看到这篇写的哀怨凄苦,蒙冤含恨,忧心忡忡的奏疏丝毫不为所动。
他只是冷冰冰的批复了八个大字,“已有旨了,该部知道。”
陕西巡按御史吴甡调查到一些降丁遣散到乡村在当地百般骚扰的事实,于是,他在紧要关头从背后捅上一刀。
他上奏指责杨鹤“苟企图草草了事,只讲招抚不讲围剿,引来皇帝严厉图结局,徇抚讳剿”。
由于杨鹤只关注招抚,不关注围剿,导致流贼日益猖獗,崇祯很是生气。
他下旨命陕西巡按御史吴甡调查杨鹤连续报告战功,是否确实。
吴甡调查后,向皇帝提交杨鹤剿抚失策的奏疏散,着重强调由于杨鹤招抚失策,地方受到流毒,杨鹤如果不能有所作为,处境岌岌可危。
就在此时,张孟金、黄友才,于六月二十二日,再度起义,带兵北上,攻占军事重镇宁塞这一消息传到北京,舆论为之哗然。
主剿派官员本来就对招抚政策大为不满,抓住抚贼反叛事件,向主抚派大兴问罪之师。
原先支持主抚派的官员,见风使舵,也谴责主抚派虚张声势。
陕西道试御史谢三宾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