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上门来(1 / 2)

明末开山刀 桑甄 200 字 2020-05-01

做完这些安排,王则之看起了各个学堂教书先生通关的答卷。

幸好,单同善走时给他留下了一批教书先生,要不然光是筛选这些答卷就够他忙的。

王则之拿起这些答卷,从一级先生开始看了起来。

这一看不得了,这第一卷就把他惊到了。

“天下之患无常处也,惟善谋国者,规天下大势之所趋...”

这是第一题,周唐外重内轻,秦魏外轻内重各有得论的答卷,可以说这是标准答案。

王则之略过这一题,直接看第二题。

“治国如行医,大明已病入膏肓,人有病,天知否?国有疾,君知否?

善医者,不视人之疾瘠肥,察其脉之病否而已矣;善计天下者,不视天下之安危,察其纪纲之理乱而已矣。

天下者,人也...”

王则之一边看答卷的内容,一边看审卷先生的批注。

在末尾,有一行用朱红的批注。

“下等,此人狂妄,答非所问,不可用。”

王则之设的第二题涉及到明朝正直,涉及到曰本国的正直。

这个答卷看起来答非所问,实际上直指核心。

治国如行医,大明朝已经腐烂了,这块腐肉上生了太多的蛆虫,需要下猛药。

他把大明朝比作一个病入膏肓的病人,要下猛药才能救活。

对内除贪官查污吏,把他们贪没的民脂民膏还之与民。

对外,开海贸,剿倭寇。

从这个人所说的话中,王则之可以看出,他是知道倭人的,甚至有可能他就见过倭人。

王则之看到这里,略过其它,直接看答题人的名字,当他看到名字时瞬间激动的站了起来。

吴又可。

吴有性,字又可,汉族,江苏吴县东山人,明末传染病学家。

此时的吴又可行医用药异于常规,在传染疾病上更是有自己的独道见解。

他认为:“牛病而羊不病,鸡病而鸭不病,人病而禽兽不病。究其所伤不同,因其气各异也。”

为了得出这个结论,吴又可四处行医,在牛棚、猪圈、鸡舍和各个地域之中长久逗留,只想要寻求一个科学的答案。

明末瘟疫横行,吴又可他认为瘟疫并非是六淫之邪侵略,而是因为“疬气”所致。

所谓疬气,是指天地之间存在的一种“异气”,用现代医学的解释,就是“病毒”。

而且,吴又可确认,疬气的传播途径就是经由人的口鼻进入人的体内。

疬气的盛行是和地区、气候有着密切的关系的。

而且吴又可还注意到,当传染病在人类之中横行之时,健康的人和患者接触之后,要隔若干天才会显现出这种疫病的争创,所以他认为疫邪到发病是有一段间隔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潜伏期”。

对于治疗之法,吴又可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一种病只有一种药治疗,“邪自窍而入,未有不由窍而出”;“数日法日行之”;“承气本为逐邪而设,非专为结粪而设也”。

然而,吴又可的创新理论并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甚至被后来医学大家们视作“异类”。

但是,生逢乱世,吴又可不惧生死,深入疫区,并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救了无数百姓。

吴又可冲破了当时医者墨守成规的风气,他是撬动儒学的改革者,是一位医学的勇士,而他本身又是一个非常重气节的国士。

清军入关后开始颁布剃发令,江南之地诸多有骨气的文人因不愿剃发而被砍头。

吴又可隐居在苏州,因为反对剃发而死在满清的屠刀之下,吴又可去世之后,她的妻子带着孩子投水自尽。

这也是为什么吴又可在答卷的时候言辞如此激烈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