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桧看来,这件事情非常好处理,钦宗的势力已经元气大伤了,怎么处理柔福帝姬的事情也不会遭受任何的反噬。
当时遇到两难的情况是因为担心在处理这件事情上会受到钦宗党羽的反噬。如果认定柔福帝姬为真,那么钦宗党羽就会将那些在北地的流言说出来,明面上打击宣和皇后,背地之中中伤的却是陛下。
如果认定柔福帝姬为假,那么钦宗党羽也会说陛下没有识人之明,竟然会被奸人所蒙蔽。那时候不管怎么做都会有问题。
秦桧自己更倾向于认定柔福帝姬为假,趁着这个机会,要一劳永逸的解决这个问题,不然将来还是有可能有人会在这件事情上面做文章的。现在他们并不害怕钦宗党羽,闹的比较凶的钦宗党羽现在正在表演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不是在大山之中和野兽搏斗,就是在边缘的海岛上钓鱼。剩余的钦宗党羽对于这些事情自然没有胆量多说。
不过最终做出决定的还是陛下,他在这件事情上不会多嘴的,而且他相信陛下的政治智慧。
陛下的政治能力非常强,他竟然能够想到并且有胆量将朝堂搅浑,然后利用朝臣之间的倾轧一举击溃了钦宗的遗臣们。在这件事情之中,所有人都被陛下算计到了,即使没有韩世忠的缺德主意,想必陛下也能够用其他人达成自己的目的。
至于柔福帝姬是否是冤枉的,秦桧认为陛下压根就不会考虑这个问题,在政治上不要说是兄妹了,就算是父子之间也是可以为了权力牺牲的,当年陛下被钦宗逼着去金营之中谈判,钦宗何曾想过陛下是他的弟弟。
不过接下来陛下的行动让秦桧大吃一惊,秦桧完全没有想到,陛下竟然在这件事情上还能够这样处理。
孙权压根就没有处理柔福帝姬,他并不是宣布或者暗示柔福帝姬为假,他下了一道罪己诏。
罪己诏说白了就是天子有过错,要进行反省,用意都是自责,来请求上天和臣民的原谅。
而孙权的罪己诏的目的并不是替自己反省的,而是替自己死去的父亲还有活着的兄长进行反省,是替整个大宋赵家反省的,从理论上说,他也是有权力这么做的。
但是如果这样做似乎“吃相”就有点难看了,毕竟子不言父之过,但是作为一个老于政治的人,孙权玩出了新的花样。
“朕奉承洪业于危难,不能救父兄于水火,而感逆阴阳,至令百姓流离,更相啖食。永怀悼叹,若附渊水。咎在朕助不逮。”罪己诏,罪己诏,说白了还是要罪己,所以一开始孙权就开始了罪己。
他有罪,他错在在最危机的时候拯救了大宋,但是却没有能够拯救自己的父兄,没有办法收复故土,让百姓受苦,让自己的兄长在北边吃苦,自己的父亲死在了北面。
他错在自己没有本事,没有办法实现自己的理想,他从头到尾都没有提自己的父兄有什么错,但是从字里行间之中,他却是处处充满着对于父兄的批判。
为什么洪业会危难,为什么父兄会陷于水火,为什么百姓会流离,更相啖食?罪己诏似乎什么都没有说,但是似乎又什么都说了。
接下来,孙权就开始罪己自己吃到的败仗了,什么石梁河之战差点输,三路北伐无功而返,差点全军覆没等等,当然他最大的罪己在于不能解救开封之围,让自己的父兄陷于金人之手。
他在这一段之中,特别提到了自己是“天下兵马大元帅”的时候没有能够解开封之围。
“驯致乱阶,变兴都邑。贼臣乘衅,肆逆滔天,曾莫愧畏,敢行凌逼,万品失序,九庙震惊,上辱于祖宗,下负于黎庶。”这些都是他没有能够解开封之围所造成的后果。
至于是谁造成这样恶果的,孙权也没有提及,毕竟子不言父兄之过,反正错的就是他,是他来不及解开封之围所造成的。
当然,他